2月23日,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当前形势,提出2009年是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”,同时将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,从过去的9字原则扩展为24字原则——“扩内需、保增长,调结构、上水平,抓改革、增活力,重民生、促和谐”。不过,真正本质的核心还是“保增长”。
各界舆论对政治局会议的解读大致相同:2009年最困难,政府要加大投资。值得注意的是,朝野上下,鼓励政府继续加大投资、力保经济增长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。我们估计,这也将成为下周开幕的“两会”中的主旋律之一。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,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和预期。如果“加大投资保增长”的判断形成,那么未来的宏观政策将会更加宽松,政府将动用更多的资源来投入到保增长的战斗中。
实行高投资、强刺激的政策是要本钱的。在中央层面,4万亿投资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,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。日前,在将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中,财政部已将今年的财政赤字预算猛提到9500亿元,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。官方学者已经在为此造势,称这一赤字规模占GDP不足3%,仍是安全的。但财政收入已经开始显著下滑,这必将制约中央政府扩张财政。
在地方层面,各地推出的庞大投资计划还没有着落,即使有地方债开闸,今年的规模可能也只有2000亿元。我们注意到,已经有地方政府在为财政叫苦了。在财力雄厚的上海市,200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为2382.3亿元,同比增长13.3%,但同期地方财政支出2617.7亿元,同比增长18.9%,已经是收不抵支了。估计今年的情况会更差,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幅可能降到个位数。据称,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上海的财政情况经历了从“美好向往”到“深感压力”的转变;上海市市长韩正也在为上海财政发愁,因为上海还有一大堆地方等着用钱。
上海的情况都如此,其他财政不好的地方政府也就可想而知了。今年,各地政府都会深刻感受到财政上的紧拙,如果今年“两会”上听到地方一片叫苦之声,将不令人奇怪。
从当前政策出台的形势来看,决策层似乎希望通过大力度的投资,一举扭转中国经济的快速下滑,并在今年下半年把中国经济导入到稳定复苏的轨道。春节前后,国内股市的上扬、银行信贷大幅增长、钢铁市场价格持续上扬,以及局部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回升,似乎都显示出加大投资的作用。但这离稳定复苏还差得很远。以钢铁业这个有代表性的行业为例,在河北这个钢铁大省,自两周前开始,一些在去年岁末复产的中小型钢厂又开始陆续停产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人士预期,由于宏观经济和钢材库存的不确定性,未来可能还有更多钢厂加入减产大军。
钢铁市场的大幅波动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经济复苏的难度,也显示了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和复杂性。在我们看来,中国经济的复苏,必然是一个系统的复苏,而不是一两个行业,或者是单靠货币政策推动就能扛起来的。如果再考虑到全球主要经济体仍然深陷困境,而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又在摇摇欲坠,可能引发新的经济动荡,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可能性就更小了。
阅读:5396次